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搭建论坛  (http://bbs.diylsoft.com:8118/starforum/index.asp)
--  读者文摘  (http://bbs.diylsoft.com:8118/starforum/list.asp?boardid=10)
----  [分享]把青春献给软件  (http://bbs.diylsoft.com:8118/starforum/dispbbs.asp?boardid=10&id=3665)

--  作者:yangbochao
--  发布时间:2005-6-3 10:54:23
--  [分享]把青春献给软件
每年都有几万的年轻人怀揣着自己瑰丽的梦想踏进软件行业,在他们的想象中软件这个在外在看来充满光环的行业,高薪并且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没有他们奉献出的青春岁月和汗水、激情,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软件产业可以保持今天的发展。 所以在我们看到软件产业车轮滚滚地向前发展时,我们更应该回过头看看这些青春献给软件产业的年轻人,他们活得好吗?他们走近了心中原本的梦想了吗?他们有什么苦恼和尴尬? 在软件这样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行业,人才因素的核心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小的说来软件产品的质量优劣完全由技术开发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决定,大的说来一个国家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也与其人才战略有着本质联系。印度能在软件产业发展上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成功的人才战略。印度建立了合理的软件人才链,配合强有力的规范化管理,这就是印度软件业成功发展最重要的经验。 因为大规模的软件技术人才储备,正是印度形成了高效率流水线软件生产作业的软件工厂的基础条件。 而中国软件产业却在遭遇着人才缺乏的尴尬。有数据显示,67%的软件企业少于50人,26%的软件企业在50-300人之间,没有核心技术,只是简单模仿、附加没有工业规模。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结构也极为不合理:几乎没有从事个人消费者软件的企业。 据权威部门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尤其是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在人才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时,我们就更加认识到这些已经或将要踏入中国软件产业的年轻人有多重要,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入行难--结构矛盾下的尴尬 IT 作为高新产业其前景被广泛地看好,软件开发本身对于聪明的学子们是极具挑战意义的,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是那么伟大的一个理想。 在“我国软件人才严重缺乏”的报道下,大家一定都以为这些学生就成了香饽饽,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许多软件公司在招聘开发人员,但对应届毕业生很少考虑,对前来应聘的 " 人才 " 们是 " 百般挑剔 " ,被 " 留 " 下来的寥寥无几。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科班出身的软件人才很多都成为软件产业人材需求和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牺牲品。 一个软件系统,无论其规模大小,其生产都至少需要经过设计、编码、测试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将从事软件生产的人分为三类:产品的设计者、产品的组织者、产品的生产者。软件企业真正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 而国内许多学院的计算机系理论知识重于实际应用,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到公司再经过 6 到 12 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并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等于是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补充教育。在企业与软件人才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过渡阶段。 另一方面,没有踏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要进入软件行业的门槛就更高了,虽然现在社会上各种非学历软件人才培训项目层出不穷,对传统软件人才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由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薄弱,仅仅接受过一些职业教育的人如果想要在软件技术和水平上更上一层楼,也需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其他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虽然社会培训机构数目很多,但真正符合要求、能达到培训质量的机构屈指可数。 鉴于这个现象,教育部已经决定重点支持 37 所试点软件学院,用新的课程、新的教育模式快速培养软件人才。这些软件学院本着管理企业化、资金社会化、办学专家化、教材国际化、后勤社会化的原则建设,将培养大批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软件基础人才。不过软件学院的建设也才刚刚起步,能不能真的适应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  作者:洪滨
--  发布时间:2005-6-3 11:13:16
--  
好文章!
--  作者:yangbochao
--  发布时间:2005-6-6 18:38:00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