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海天一色
-- 发布时间:2006-1-16 9:20:35
-- [转帖]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续一)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四 3万元兜售院士
记者:冯静
野鸡学院狂抛诱饵 愿者上钩院士被骗
事件回放
涉嫌兜售“院士”上百院士名流纷纷上当
2005年9月7日,本报刊发《中国管理科学院涉嫌兜售院士调查》一文,披露 一个名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的机构涉嫌以3万元的价格对外兜售“院士”称号, 居然有16名真正的中科院院士和4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入,此外还涉及更多的企 业家、艺术家及名校教授共120人,同时也有诸如刘永好、张曙光、金铁霖、赵 步长等知名人士加入。
记者调查
涉嫌兜售"院士"真相
最早向媒体披露此事的是湖北宜昌的一个医生蒋地厚,他接到了“中国管理 科学院”沉甸甸的申报信函。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医生,蒋地厚确实感到自己 “力不从心”,尤其是3万元的高额“院士评审费”,让他产生怀疑,于是向媒 体反映。
湖北《三峡晚报》调查,这家涉嫌兜售“院士”的管理学院的负责人,是一 个叫关制钧的内地人。
2005年9月2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关制钧本人。关制钧介绍,自己原在“中国 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作,“因为2002年左右,国家对社团进行集中整顿,我感到 被整顿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在香港和我妻子注册了‘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 因为香港机构不允许经营,想通过给企业领导者培训运转,我想如果有‘院士’ 的加入,可信度会更高,所以才评选‘院士’”。
关制钧告诉记者:为了增加学院的可信度,他们成立以来,向全国各地各个 领域的专业人士寄去了“3000到4000封评选院士的信函”,其中,明确回复有意 向担任“院士”的有“1000到1500封”。“这些人都是自愿加入的,他们如果不 愿意,我哪敢把他们的名字挂在网上!”关制钧告诉记者。
当事人讲述
王忠诚院士:我们完全不知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也是“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名录”中的一位。2005年 12月28日,他告诉记者:“我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中国管 理科学院的终身院士’。”同时王忠诚也谈道,“在一个时期以来,这样的事情 发生太多了,很多人甚至打着中央领导的旗号或者工程院某某领导的旗号来对院 士行骗。”至于关制钧提到的“自愿签字”等事情,王忠诚院士表示自己根本不 清楚。
王忠诚院士坦言,类似这样打着“院士”旗号的事件对他们的损害很大,这 件事情发生后,“我就马上告知了工程院的负责人员,要求退出这种机构的所谓 ‘院士’。我告诉过我的工作人员,对于那些跟‘要钱’沾边的,都要注意,决 不能给一分钱”。
专家抨击
兜售“院士”明显有欺骗性质
据介绍,针对越来越多的骗术指向院士,中国工程院专门派出学部工作局于 去年10月底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上发布了《关于所谓“中国管理科学院”聘请院士 和兜售“院士”称号有关情况的说明》。指出:“经向有关部门和法律机构调查 和咨询,情况基本清楚。所谓的‘中国管理科学院’是在香港注册的‘香港中国 管理学院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其以‘中国管理科学院’名义所从事的在国内 聘请院士和兜售院士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它的经营范围,而且带有明显的欺骗性 质。我国于 1996年注册成立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已以涉嫌诈骗的名义 向公安部和工商总局等部门进行了举报。”
针对此事件,2005年 12月27日记者采访了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 物学院士邹承鲁。他认为,“媒体对于院士的炒作过于厉害,于是给了一些骗子 可乘之机”。在大众开始关注院士群体的同时,很多骗子也开始注意院士群体, 并且利用了人们对院士的尊重来牟取不法利益。一方面,这些人从院士身上打主 意,另一方面,这些人也从那些向往院士头衔的人身上打主意。
邹承鲁院士认为,真正的两院院士对此机构评出的所谓“院士”称号是不太 在意的。相反,倒是许多追逐名利和想钻空子的人会和这种机构一拍即合,一方 愿意出钱、另一方愿意出头衔,于是促成了交易。
邹承鲁院士告诉记者,院士们只要对这些人提高警惕,某些不是院士的人不 要过多追逐功利,相信防止上当受骗并不难。当然他也希望媒体和相关单位能够 将打着“院士”幌子的各种行骗行为都公诸于众,能够予以取缔并追究他们的责 任。
当记者于12月27日采访到何祚庥院士时,他非常气愤地表示,自己也曾经受 过类似事件的困扰,某些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团体打着自己的名号招摇撞骗,而如 果不是媒体披露的话,自己可能还蒙在鼓里。
记者追访
关制钧仍在兜售"院士"
2005年12月27日下午,记者致电中国管理科学院,以申请院士资格为由暗访 负责人“关先生”。他在电话中说道:“我们的学院是管理方面的,涉及18 个 学部的60多个专业,范围相当广。我们每年有50个院士名额,只要你符合我们网 上的标准,对我们进行申报,我们进行两次审核后,就可以考虑评定。一经通过 马上颁发院士称号。”
同时他还标榜:“我们院和中科院、工程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评定标准 都是透明的,标准和程序都是公开的。”记者追问审核期间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时,他反问:“等着呗,还需要做什么工作呀?”
也许是记者的采访惊动了他们,12月27日向该院打去电话后,该院的网站至 今便再也打不开了。
记者手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人想走捷径获得光荣和梦想,骗子就永远不会消 失。期望天上掉“院士”头衔的人最终可能会被鸟屎砸中,期望集各院院士于一 身的人最终可能会被功名所累。被利益和荣誉蒙住双眼,即使院士也会上当。院 士和骗子的战争中,院士的明哲保身最终成就骗子的嚣张无度。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五 甘肃农妇胳膊长字
记者:吴洣鹿
特异功能阴魂不散 是人是仙真假立现
新闻回放
胳膊上长出英文"Good luck"
2005年8月中旬,《兰州晨报》的记者鲁进峰接到一个奇怪的线索称,一位农 妇的皮肤上竟“长”出“花好月圆”、“恭喜发财”的祝福语。
自称长字的农妇叫胡玉芳,家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好地岔村。 2005年8月16日,鲁进峰在胡玉芳家呆了一整天,可是并没有看到长字的现象, 他写了一篇《兰州一农妇皮肤上长字,专家疑为特异功能》的报道。
2005年8月19日到8月21日鲁进峰又对胡玉芳进行了第二次采访。这次他请了 皮肤科大夫王国玉一同去了胡玉芳家,并对胡进行了隔离观察。随后又发表了一 篇名为《农妇皮肤上长字续:右臂上出现英文》的报道。该报道称,经过28个小 时严格监控,胡某右臂上出现了一行清晰的红色英文“good luck”。王国玉对 媒体证实,胡玉芳胳膊上的英文单词是“长”出来的,属于一种皮肤变异现象, 而不是人为写上去的。
记者核查
专家认定胳膊长字系“人工所为”
2005年12月26日,本报记者特意联系了《兰州晨报》记者鲁进峰。但他表示: “时间过得太久,许多事情不太记得了……”
此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组刚结束对胡玉芳的跟踪拍摄, 回到北京的该节目编导田园告诉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他们并没有拍摄到 农妇胳膊上长字,相反,发现了三个巨大的疑点。
首先,据胡玉芳说,每次她“长”字之前先是大片的红疹,过一段时间才会 出现清晰的文字和图案,而鲁进峰却说,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清晰的英文“Good luck”字迹。
其次,字是长在胡玉芳的手臂上,检查是十分方便的,但据鲁进峰说,当时 发现长字的是胡玉芳的女儿,因为是她为母亲做的检查,而且是当专家提出检查 时才被发现的。
第三,向媒体证实字是“长”出来的王国玉大夫几次都推脱采访,似有难言 之隐。
记者与胡玉芳取得了联系,当记者问她现在是否还在“长“字时,她说: “可能天冷,我就不长字了。”既然连长字的原由都弄不清楚,怎么又跟天气有 关呢?据了解,42岁的胡玉芳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没有学过英文,既然声 称心里想什么就长什么字,怎么可能会“长”出英文?
田园说,当时摄制小组将胡玉芳带到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骆志成主 任对她进行了检查。经过骆大夫试验鉴定后认为:胡玉芳患有皮肤划痕症,字迹 是人工所为。
专家揭密
揭密长字秘诀,医生称是典型皮肤过敏
胡玉芳有特异功能还是在作弊?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杂技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傅起凤。
傅起凤介绍说:“在我过去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声称具有某种特异功能 的人,常常是在趁人不备的时候做了手脚,让人们误以为真的发生了‘奇迹’。”
傅起凤说:“在手臂上现字的魔术曾经也做过,通常会用些化学药品使字迹 显现出来。比方利用酸碱反应,先用碱性的东西在手上写上字,随后再喷上点酸 性的东西,字便会显现出来。”科普工作者司马南告诉记者,人的身上是绝对不 可能自己长字的。他说:“此事不能够用‘长’这个概念,‘长’是自动生长的 意思,没有外力作用,所谓‘长’出字来,其实是人故意划上去的,是有人在上面写 了字,从而在皮肤上显现出来,准确地说应该是写上去的。”
作弊现象呢?司马南解释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调查者确实就不了 解情况,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第二种情况是表演者在这个时候掩饰得比较巧妙; 第三种情况是调查者本身对这个事情比较相信,遗漏掉了重要的细节,所以没有发 现事实的真相。同时,司马南还认为这件事情是有人刻意通过这种方式以引起别 人的注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胡玉芳听到医生说她身上的字是写上去的时候表现得 十分激动,记者咨询了心理专家。专家称,不排除这个当事人存在着一些心理障 碍的可能,她当时曾强烈要求别人给她划,但随后她又似乎对这个动作一无所知。
另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专家介绍,人工划痕症病例并不鲜见,症状其 实是皮肤受到外力刺激后,血管扩张,引起局部皮肤发生变化,刚刚划完后,皮 肤会出现痕迹,3到5分钟,划过的地方可以出现隆起,严重的甚至可以出现水泡, 在数小时内会有皮肤潮红的现象。
回访胡玉芳
称自己身上天天都在“长字”
2005年12月27日,记者再一次与胡玉芳取得联系。
北京科技报:您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胡玉芳:一直长呢,每天都在长,从7月25日开始一直长到现在。
北京科技报:今天长了吗?
胡玉芳:今天忙着做事刚回到家,还没有看呢!
北京科技报:昨天长字了吗?
胡玉芳:长了。
北京科技报纸:长的是什么字呢?
胡玉芳:不认识,后面长得多的我们不认识。
北京科技报:每天一般什么时候长呢?
胡玉芳:一般晚上9点或11点多。
北京科技报纸:长在什么地方呢?
胡玉芳:除了脸上其他的地方都长过了。
北京科技报:长字之前有感觉吗?
胡玉芳:没有什么感觉?反正就是心里烦躁,可能是精神压力的原因吧。
北京科技报:真是天天都长吗?
胡玉芳:反正一看它就长,有时烦了就不想看,我不看就不长字。
记者手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身上会“长”字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特异功能 的说法也无法让人信服。胡玉芳生活的村庄经济比较落后,人们文化程度不高, 她自己也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因此,她身上所谓“长”出来的字,也都是最常见 的吉祥话和励志成语,并且都是简体字。假使在她身上能“长”出《周易》或者 是复杂的八级英语词汇,也许真可以称她为“奇妇”了。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 八卦专家预测第十大行星
记者:李婵
太空铭刻大师美名 迷信堪比科学灵光
故事回放
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内的 第10颗行星!这颗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 它被命名为2003UB313。
消息宣布的第四天,一篇题为《65年前他预测出第十大行星》的报道出现在 了《华西都市报》的头版上。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立即 向本报报料称:‘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 八卦推测出来了!当时还得到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审,轰动了天文学界。’”
报道转述李力知介绍时称,“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系的第 九颗行星冥王星后……当时只有27岁、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川人刘子华发现,太 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依据这个关系,经过反复运算,刘 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 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 冥王星后面的应叫‘木王星’。”
“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的论文,交 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巴黎大学天文学家的 一致赞赏。1938年,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消息一出,“四川天文学家”、“八卦”、“第十大行星”几个词语立即就 被各路媒体死死地拴在了一起。
9天后,著名科技打假人方舟子在本报公开发表评论《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 论》,对刘子华用八卦推测“木王星”一事,予以了强烈批驳。文章明确指出, “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意炮制出来抬高刘子华身价的谣言”。
记者调查
李力知并不认识“中国哥白尼”
这位传说中的刘子华到底是谁?
带着疑问,本报找到了《65年前他预测出第十大行星》这一则报道所说的报 料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李力知。
“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大的事情!”李力知第一句话就重重地强调。“他是当 时留法的……留法之后,就运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和中国的八卦理论,大概经 过了十年的工夫,得到了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首肯。他当时发表论文的时候国 际上影响很大。”
他告诉记者,这位刘子华先生是成都洛带镇人,江西籍的客家人,已于上个 世纪90年代去世。当时赴法勤工俭学。“木王星”的发现,“严格说来法兰西科 学院对他的帮助和营造对他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件事情是中国的科学家和法 国的科学家在一起共同研究的成果。”
那么这位刘子华先生与法兰西科学院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李力知说,刘子华在那里读书,居里夫人都教过他。
据李力知介绍,他与刘子华并没有过直接的接触;自己所讲的这些都有文字 资料,来自于很多零星的杂志、四川的一些刊物上。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的八 十年代,四川地方报纸对刘子华进行了报道,同时被报道的还有一些古代和近代 科学家。刘子华的《八卦宇宙与现代天文学》也在这个时候重印了。
李力知向记者介绍,当时科技界已经普遍接受了“木王星”这个命名,“国 内后来根据刘先生建立的数学物理方程,用现在的计算机重新演绎过,在逻辑上 没有问题的。这个也是有文献资料为证的。”
而《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称,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第十大行星“当 时还得到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审,轰动了天文学界”。
专家抨击
八卦预测没有科学依据
其实,几十年前,刘子华八卦推测第十大行星一事早就受到了批驳。方舟子 在批驳的文章中说,“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就已撰文 驳斥过刘子华欺世盗名的行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王俊杰博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这 样评价刘子华的八卦研究:“科学史上并没有写过这些。这是不可信的!”“从 科学的角度来说,这肯定不是正确的,毕竟没有科学的计算。”王俊杰告诉记者, 行星的预测必须基于现有的一些数学定律和物理定律,必须有科学的基础。
“例如,通过恒星形成来预测行星。”他解释说,恒星形成过程中会演变成 一个盘,一些星际物质就在盘的周围;演化中,密度大的区域不断吸引密度小的 向其聚集,逐渐形成一个球体,最后一个个形成行星。“这需要根据中行星的温 度、质量、体积,对外释放出的引力等,包括分子云吸积的物质的密度等等物理 参数,通过数学和物理的方法,算出最后可能分裂出多少行星。”
王俊杰说,这种预测从方法来说是很科学的,但要证明这些预测,还必须用 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推理。这种预测我们认为是科学的预 测。凭空进行预测是没有科学性的。”
“新发现的行星目前距离太阳将近150亿公里,八卦预测的是70多亿公里。 相差近一倍,不太符合。刘子华的预测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没有科学基础,离 科学的观测手段很远。这样预测行星肯定是不对的,更不能相信。”王俊杰表示。
记者手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65年前,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第十 大行星”的消息会受到追捧?就在于有人相信。真相永远只有一个。遗憾的是, 很多人往往在做出偏离真相的选择时,甚至不能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