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2005年01月05日
纸里包不住火
杨猛
这个时候,2005年的太阳已经升起过5次了。2004年的一切细节依然历历在
目:我们一起经历着中国科学家冲击南极冰盖的悲壮,一起感受着数学大师陈省
身作别人世的哀伤,一起分享惠更斯冲向土卫六的喜悦,也一起见证岁末这场改
变了亚洲版图的“冰风暴”———所有“回顾”和“总结”在14万海啸丧生者面
前都会失语。
历史总是由或善或假,或近或远的细节与面孔串在一起。2004,除了记住那
些感动和高兴的事情,我们记住的当然还有一些不快和欺骗。
世界越发热闹,有了几分江湖气,多了些娱乐的细胞,总有人不甘寂寞:有
人在挨饿、有人在减肥、有人在绝食;有人在兜售没有动力可以永远旋转的机器,
这预示着列强将不再争夺能源,人类即将步入大同;有人在编造谎言,重庆出现
衣服自燃的百慕大;有谎言被揭穿,在太空中其实无法看见长城;有人在吃药增
高、有人在玩命喝尿———本报披露,广州出现了喝尿健身的“尿疗会”。
这何尝不是一出出人间喜剧,主角是我们自己。亚里斯多德说过:“喜剧所
摹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喜剧演员,中国习惯叫“丑角”。我们记录丑
陋,是因为明白,那些阴暗和潮湿,也曾经潜伏于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阳光的
欲念,也曾试图冲击过我们脆弱的神经。
时代始终太复杂也太庞杂,以至于打算陈述它时,总有一种狗咬乌龟无从下
口的尴尬。所以,我们选择记录细节,记录那些欺骗来告别过去的一年,选择用
记录“骗局”的方式来永远告别欺骗。
2005年的太阳已经升起过5次了,但愿这是个干净的没有欺骗的一年。我们
相信:纸里包不住火。
骗局之1
老中医绝食49天
杨猛
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来自四川泸州的个体老中医陈建民在四川省雅安
市碧峰峡十几米高、昼夜温差高达100C以上的玻璃八卦房中,在只饮用矿泉水,
不摄入其它任何营养性物质的情况下,仍然每天坚持学习工作达8小时以上,其
间还在玻璃屋中与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亲切见面,最终“成功禁食49 天”。
这场和平年代的绝食秀因其活动意义的无聊和匪夷所思,引起广泛关注。主
办方宣称,老中医禁食实践全程有人监控,当地甚至出动了七位公证员轮流值班,
并出具公证书,证实其绝食过程“真实有效”。
这场绝食秀不光在挑战“生理极限”,也在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对这种
明显违反了科学常识混淆百姓理智的商业闹剧,是听之任之,还是揭竿而起紧追
猛打?
以司马南和方舟子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界人士,通过本报首先对这场绝食秀发
出了明确质疑,指责不负责任的商业闹剧有违公序良俗。
2004年5月25日,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
对陈建民“绝食”事件发表意见:经考察,在四川雅安碧峰峡的“老中医”“绝
食49天”的表演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炒作与宣传,没有科学意义。
(相关报道见本报2004年1月7日《质疑老中医绝食49天》)
老中医下战书:要到北京表演
通过四川媒体帮助,记者了解到了老中医陈建民本人的最新动向。老中医自
称,去年3月20日开始禁食时体重为69公斤,到5月7日结束时,体重降至49公斤。
7月1日回诊所正式上班。经医疗机构检查,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现在体重已恢复
到69公斤。
不甘寂寞的他,要在新的“绝食”斗争中前进了。
“鉴于此次禁食所引发了许多争议”,日前,陈建民特别慎重地给中国科学
院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如下:
我在禁食期间,雅安市人民医院作了全程追踪的科学实验,但受实验设备和
技术条件所限,一些重要的科学数据未能得到有效采集和保存。由于我的禁食实
验远远超越了现有的科学记载所公认的人类禁食极限,对于在科学上进一步探求
人类身体和生命奥秘具有重大价值。我愿意在贵单位这样的国内最权威单位的组
织安排下,做只饮用矿泉水、不摄入任何营养物质,禁食49天的实验。
陈建民说:我国是熊猫的故乡,熊猫被发现和研究的过程,丰富了人类有关
生物品类的知识,改写了前熊猫时代的生物学和物种学的历史。我本人的禁食经
历作为生命科学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如果能在中科院的领导下,得到完整的记
录和研究,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奥秘和推进人体科学的进步一定会作出具
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愿意为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率先作出惠及全人类的科学研
究成果贡献绵薄之力,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重复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禁食实
验。”
专家点评
纪小龙(武警总医院病理室主任):我想科学的核心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而
他那种做法在医学上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我们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胞,也是要往培
养皿里面加营养液的,否则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干瘪死掉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单位是细胞。人体的细胞死亡了,人也就死亡。这是事实,无一例外。
骗局之2
发现成吉思汗墓
杨猛
英国《泰晤士报》2004年10月6日报道,一支分别来自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
古队宣布:他们找到了成吉思汗“灵庙”。日本媒体则称:10月5日东京消息,
一支由日本和蒙古考古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位于蒙古中部地
区的成吉思汗陵墓。“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发现属实,或许就会成为21世纪
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成吉思汗因为实行密葬,给后世留下未解之谜。随后得事态发展证实,这支
考古队仅仅为了炒作,并没有真正找到成吉思汗陵。
中国蒙元史研究的权威人士、71岁的南京大学教授陈得芝先生指出,日蒙考
古队其实不过在“炒冷饭”。“其实日蒙联合考古队只是找对了成吉思汗陵墓所
在的大致区域,而这个区域,早在1925年就已经被前苏联专家确认过了。”国内
专家认为,从已有的材料看,日本人挖掘的宫殿遗址并不是成吉思汗陵。蒙古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秘书朝格特巴特尔也在蒙古媒体上辟谣:考古队没有发现成
吉思汗陵。
(相关报道见本报2004年10月11日《成吉思汗墓在中国还是蒙古》)
专家不主张打搅祖先亡灵
成吉思汗墓地真的是不解之谜吗?专家称并非如此。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热
播的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朱耀廷一直关注有关考古消息,他认为,虽然这
次考古至今不了了之,但是成吉思汗墓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比如,元代蒙古人
的棺木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还
有武器,兵马骆驼遗骸等,都将是发现成吉思汗墓地的重要线索。
朱耀廷介绍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
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
按照传统观念,蒙古人认为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他认为,大规模的考古,已
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
专家点评
潘照东(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现在日本炒作发现成陵是有背景的。再有
一年多就是成吉思汗创汗800年,但是目前世界公认,只知道成吉思汗是在蒙古
出生,其他的文物、遗迹几乎都在中国境内,确切记载的都没有,纪念活动显得
比较空,“炒作这个事情,其实要借题发挥”。
骗局之3
干细胞美容:纯属概念炒作
张星海
干细胞是一种能够分化成其他细胞的细胞,该领域的研究国际上还处于初始
阶段。但谁又曾想到,2004年上半年,在我国的广州和深圳,竟然有若干的干细
胞产品已经成功面世。这些产品都声称,可以使人一下年轻10岁至15岁。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其中吹得最为厉害的是一种叫“诺曼茜”(英文名
N'MAN-CYRA)的产品,该产品的资料上说,“诺曼茜”是美国青春再造国际医美
研究中心研制,广州青春再造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荣誉出品。
“青春再造国际医美研究中心,是美国联邦政府直属的总统御用医护唯一机
构,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生物基因研究机构之一,在上个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密码破
译和基因图谱绘制这一重大全球科研项目中,担负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基
因研究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而“诺曼茜”正是该机构“令人称羡的秘藏之
一”。
除此以外,“诺曼茜”还吹嘘获得了一系列的大奖,什么国际医药卫生组织
颁发的“特别贡献金奖”,什么欧共体评的“全球最畅销、最受欢迎美容保健品”
金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还获得美国FDA批准认证,并且其全部产品由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
当时,记者委托学术打假的著名人士方舟子对这家所谓的美国机构进行调查,
结果根本找不到“美国青春再造国际医美研究中心”的任何资料。美国不存在这
样一家“总统御用医护唯一机构”,也没有这么一家机构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美国FDA没有认证过这个产品,他们根本就不认证任何保健品。事实上,用
google检索“N'MAN-CYRA”,会发现有这个名称的网页只有24个,而且全部是推
销该产品的中文网页。
(相关报道见本报2004年5月22日《干细胞美容纯属商业骗局》一文)
一些厂家狂赚上千万
近日,记者回访了那位爆料的业内人士,他告诉记者,干细胞产品2003年中
期开始出现,2004年初开始风靡市场,当时品牌超过20多个,据说,广东几家所
谓的高科技公司因此而狂赚上千万元。但2004年下半年,随着媒体对此事的不断
报道和揭露,大多数干细胞公司开始转型。目前国内市场上仍可以看到一些公司
在做干细胞类产品,但大多数做的是羊胎素、人胎素、活细胞、HGH等,其中有
一部分是正规经营,但大多数仍在进行概念上的运作。过去出售干细胞产品的公
司,目前大多仍在出售针剂注射类美容产品,但已经开始炒作别的概念了。
专家点评
翟中和(院士、我国细胞研究领域前辈):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但
从现在来看,还只是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目前也只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用于
临床。人们希望通过干细胞的研究来抗衰老,但也只是一种梦想,离现实还非常
遥远,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科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人的衰老是不可挽回的、不
能被逆转的、很自然的规律,“能让人年轻10-15岁”,根本不值得相信。
骗局之4
软体飞机:其实是假新闻
武建英
2004年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新闻网科教频道注意到一则题为《中国科学家
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的消息。该消息称,河南师范大学高级工
程师张丙炎自1993年起,历时11年研制出新型 “软体飞机”。该飞机采用特殊
的高强度纤维面料,除发动机和机架外,没有任何硬质的金属材料,故称“软体
飞机”。飞机最高时速近200公里,可以在20米长的道路上起降,其最大的特点
是质轻、结实、防碰,非常安全。
经记者查实,这则新闻的主角张丙炎并不是河南师大的教师,而是新乡市某
单位的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平时爱鼓捣点小发明,现已退休。
一位已退休的科技管理干部竟然鼓捣出了如此先进的发明,确实有点不可思
议。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程走访了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胡继忠先生。胡先
生看完这则报道后当即肯定地说,制造出这样的飞机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关报道见本报2004年12月11日出版的《专家质疑“软体飞机”》一文)
专家点评
胡继忠(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作为记者,
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做一些基本的求证工作,尽量避免给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做宣传、
造声势。就这个案例来讲,记者至少应该追问采访对象有没有图纸,有没有试飞
录像。
假新闻如此产生
近日,记者与河南师大联系时,河南师大宣传部向记者提供线索说,是《平
原晚报》最先刊登此消息。该报早在11月12日便已经刊出此消息,其题目为《河
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机”》,采写人为该报记者李青春。这则消息被权威媒
体的记者“改写”后才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注意。由《河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
机”》到《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从标题的变动,
我们即可看出这位记者做的“改动”有多么大胆。
几天前,记者终于与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
十万元》这则消息的采写者、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史宝银取得了联系。记者
第一次跟他联系时,他说他采访了张丙炎本人,并称他们很熟;第二次跟他联系
时,他又说他是看到《平原晚报》刊出的消息后写的,并称当时虽然未与张丙炎
本人取得联系,但是联系到了他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