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论坛交流论坛读者文摘 → [转帖]中国软件业为何“硬”不起来


  共有31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中国软件业为何“硬”不起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海天一色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技师 帖子:400 积分:1109 威望:1 精华:11 注册:2004-7-26 9:23:56
[转帖]中国软件业为何“硬”不起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4 15:41:08

中印两国软件产业几乎同时起步,但十多年下来,印度软件业迅速崛起,中国软件业却远远落后,业内人士无不扼腕叹息。记者最近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国软件业近年来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四大"软肋"。

规模:"小舢板拼不成航空母舰"

印度软件产业的崛起不过十多年时间。资料显示,1990印度的软件产值还只有微不足道的5000万美元,而到了2004年,仅软件出口就达12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50%。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4年我国软件产值220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仅28亿美元。

在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软件企业.

在印度,员工人数千人以上的软件企业有上百家,排名前五位的软件企业的人数都在5000人以上,印度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平均300人。而在我国,员工人数达到1000以上的大企业只占全行业的0.8%,而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到全行业的65.9%。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三元说,以上海为例,上海软件企业员工超过1000人的只有5家。上海软件企业约有12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平均每家软件企业的员工人数只有80多人。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指出,中国软件业发展迅猛,但在评测、过程改造、开源软件等技术方面,国内软件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与印度、以色列、美国等软件强国相比,中国最缺的还是人才资源。这并不单单是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产、学、研等整个链条共同的问题。人才问题的关键也并非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与国际接轨程度和总体数量的欠缺,导致总体实力差距悬殊。

目前,在CMM(企业成熟度模式,共分1-5级,5级最高)认证上,中国只有少数几家企业通过CMM5认证,而印度通过CMM5认证的企业数高达40多家。

专家指出,中国软件企业数量虽多,但集中度低,规模偏小,平均产值低,整个产业以"小舢板"型的小企业为主,缺乏有足够竞争力的"航空母舰".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18亿元,位列信息产业部评出的2004年度"中国独立开发企业最大规模前30家企业"的第7名。但宝信的副总经理丛力群表示:"在国内做的还可以了,排名上也比较好看了,但是跟美国、印度的软件业巨头相比,我们绝对不能说自己是大企业,而只能说是中小企业。"

利润:"卖软件的不如卖钢铁的"

软件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似乎"浑身都是高科技",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高利润的产业。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软件企业都面临着利润下降的问题,有的软件企业老总甚至感叹:"做软件的人真苦,软件企业真穷,软件行业真危险"。

2004年,上海宝信软件的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但净利润只有5800万元。宝信软件副总经理丛力群感叹,"IT企业的利润比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利润还要低".

软件市场进入门槛低,恶性竞争也是导致软件行业利润低的一大原因.

朱三元估计,目前全国软件企业的利润呈普遍下降趋势,上海的软件企业利润在7%——15%之间,"算是比较高的".

朝阳产业为何比不上夕阳产业?搞软件的缘何不如卖钢铁的?业内专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户(包括政府和企业)对软件的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软件"值不了那么多钱".宝信软件和上海另一家知名软件企业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都抱怨,软件不像硬件设备看得见、摸得着,客户对其价值很难充分认同。有的客户(很多时候是政府)甚至提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硬件的钱可以支付,至于软件和以后的升级、维护应该免费".

二是软件行业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软件企业的外包业务大多还停留在编码、测试等阶段,而没有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设计、维护、咨询等阶段。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资深副总裁韩申瑶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多企业做外包,其实也就是做做编码输入的工作而已。

三是国内客户普遍存在"崇洋心理",总认为国外的软件比国内好。据朱三元介绍,有些客户,宁愿花100万美元来买国外的软件,也不愿花100万人民币来买成熟度相当的国产软件。

四是恶性竞争使软件价格"紧急迫降".业内普遍认为,软件市场太大,且进入门槛不高,许多小企业为了争夺客户频频降价,使软件的利润一跌再跌。

环境:"市场潜规则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上海有家软件企业,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最初专注于国内市场,10年之后开始把精力转向外包业务。这个企业的副总经理刘先生感叹,这种转向实在是"无奈之举".做国内业务有"很痛苦、很伤心的经历",国内市场不规范,客户不成熟,是企业放弃国内市场、改做外包业务的深层原因。


国内软件市场还很不规范。项目还没有开始签,饭就开始吃,接着在项目中期、后期、评估等环节上,次次要吃。做一个二三十万元的项目,其中20%-30%的钱要被吃掉!吃掉的除了钱,还有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于搞软件开发的公司来讲,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是何等巨大!"

二是客户的随意性。"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的客户会对所签合同上的规定不管不顾,任意更改需求,相当随意。就好像做一个杯子一样,先是一个领导说喜欢把盖子做大一点,后来另一个领导又想要把杯子的颜色改换一下。我们得罪不起,都得照做啊!但这样更改要求增加内容,成本就要上去,客户却不会追加预算,损失只好都由公司来承担。"

三是培训。软件做完之后要对客户进行相关培训,但对方往往不重视。比如一个应用软件,要对客户的5名员工进行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但每次说好了过来,总会有人缺席,都说因为有这个会要开那个事要做。结果,本来一次性的培训往往要折腾三四次才能完成。

刘先生的很多大学同学如今也都在各地从事软件业务。他说,上海情况如此,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有时候,接政府的单子,就是在趟一趟浑水!这样不规范的市场,表面有一套市场游戏规则,但潜伏在下面的还有另一套潜规则,它才起决定作用。在市场潜规则之下,并非是最优者胜出。

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陈焕平坦言,企业最希望政府做的就是建立和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管理:粗放式管理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印度的软件企业之所以胜出中国企业一筹,在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韩申瑶看来,原因之一就在于印度公司有着先进的工艺化的经营管理和团队意识。"而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企业在人数上做不大,一大就容易出问题,比如人才会流失。"

许多企业的老总都有这样的烦恼:软件企业工程师在接下几个单子、做成几笔业务之后就会离开公司自立山头。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公司管理存在问题。在软件公司里,技术骨干拥兵自重,抗拒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颁发鼓励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以来,中国软件业取得喜人进步。但是,由于上述"软肋"的存在,中国软件业的翅膀依然十分沉重。而印度软件业却雄心勃勃,锋头不减。

据了解,印度软件业的战略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坐稳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龙头地位。从2002年开始,印度软件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譬如,印度软件业四大巨头Infosys、Satyam、Wipro和TCS已悉数进驻上海浦东。

许多软件企业老总和专家担忧: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印度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把目光瞄准了利润丰厚的电信业、银行业和制造业软件市场,其长远的战略雄心昭然若揭:开拓中国巨大的内地市场,在为其提供所需服务、解决方案的同时,使中国成为为日本、韩国等周边市场提供外包服务的基地。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洪滨
  2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大地软件
等级:版主 帖子:4386 积分:9920 威望:5 精华:9 注册:2002-9-9 7:55: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4 16:33:52

好贴!顶


★大地软件论坛http://jsrccb.k.zhanqunabc.com/★搭建之星QQ群

号:31757462 微信号:wwwddkj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中国软件业为何“硬”不起来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