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论坛交流论坛读者文摘 → [转帖]域名解析:几秒钟背后的“战争”


  共有307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域名解析:几秒钟背后的“战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海天一色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技师 帖子:400 积分:1109 威望:1 精华:11 注册:2004-7-26 9:23:56
[转帖]域名解析:几秒钟背后的“战争”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3-27 13:46:38

  从3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互联网络域名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与以往相比最大的调整是在顶级域名“.cn”下增设了类别域名“.MIL”对应于中国国防机构的网站。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中国”、“公司”和“网络”3个中文顶级域名,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也都分别有了各自对应的英文二级域名。

  同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简称CNNIC)已增加多台解析服务器,专门用于.cn域名下行政、科研及国防网站的域名解析,这意味着这些网站的信息安全将从根本上脱离美国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简称ICANN)的控制。CNNIC表示,这些举措说明中国的互联网体系正在逐步纳入自主的安全体系中。  域名解析   几秒钟背后的“战争”
  当人们在电脑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由一串字母所组成的网址(即域名),然后轻点鼠标,几秒钟之内相关网站的页面就会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时人们感兴趣的,是继续轻点鼠标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人们也许不会在意这几秒钟背后所发生的事情,但正是这几秒钟背后的事情引发今天世界各国争夺网络安全自主权的战争。

  计算机并不认识由字母所组成的网址,它只能识别由一串数字组成的IP地址。而人大脑的记忆容量有限,不可能记住所有要登录网站的数字IP地址,由字母组成的域名更方便人们的记忆。因此计算机专家通过DNS技术在域名和IP地址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由解析服务器来完成将域名转换成IP地址的任务。

  “DNS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它只是帮助人们方便地找到网站,”美国浦科软件有限公司的马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人们能记住所有网站的IP地址,理论上就不需要DNS技术,也不需要域名解析服务。当然,这不可能,因此域名解析对互联网来说就很重要。”

  当个人电脑终端用户输入一个域名,相当于发出一条要求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指令,这个指令通过多级服务器的传送,到达能解析该域名的解析服务器,由它解析为IP地址后再层层返回到发出指令的终端用户电脑上。

  “这个过程很短,正常情况下最多只需要几秒钟,”SAP中国研究院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但这几秒钟里这个简单的指令可能已经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解析服务器上“周游”了一圈又回到个人电脑上。

  目前,在提供域名解析的多级服务器中,处于最顶端的是13台域名根服务器(rootreservor),均由ICANN统一管理。其中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杜勒斯,由美国VeriSign公司负责运营维护。其余12个为辅根服务器,有9个放置在美国,分别由8个不同的军事与教育机构运营维护;欧洲有2个,分别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有1个,位于日本。

  IBM中国发展研究中心(China Devolopment Lab)的吴先生告诉记者,美国控制了域名解析的根服务器,也就控制了相应的所有域名。如果美国不想让人访问某些域名,就可以屏蔽掉这些域名,使它们的IP地址无法解析出来,那么这些域名所指向的网站就相当于从互联网的世界中消失了。

  这样的事例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2004年4月,由于“.ly”域名瘫痪,导致利比亚从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随后据报道,原因是有两人对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发生分歧。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经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一个多月,美国总统布什曾下令有关机构制定一项针对敌国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战计划,该计划被称之为“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ICANN曾以伊拉克局势动荡为由,终止了其国家顶级域名“.iq”的申请和解析。

  在阿富汗,在塔利班政权统治阿富汗时期,ICANN将.af结尾的域名管理权授予了前流亡政府,后来又于2003年转交给由美国支持的阿富汗过渡政府。

  因此,设想一下,假如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使某个国家的互联网陷入瘫痪,使该国无法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另外,凭借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权,美国还可以对其他国家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例如美国可以对某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或科学技术等类别的网站进行流量访问统计,从中大致分析出该国热门网站分布情况和网民的访问喜好等。  明争暗斗   实为信息安全自主权
  随着互联网在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域名管理特权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正如一把始终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引起了其他国家对于本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视,一场域名管理权的争夺战不可避免。

  在这场争夺战中,欧盟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希望美国能将域名管理权交由一个国际组织来管理,例如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电信联盟(ITU),不过,美国就好像在现实世界中想要充当“世界警察”一样,在互联网世界中也依然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希望继续保持其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权,充当“世界网管”。

  这一态度其实根源于美国在互联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互联网最初形成于1969年美国军方和一些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其背景是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一研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其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这也正是今天互联网无中心结构的由来。

  互联网从军方的一个系统,渐渐扩大应用于美国的教育和科研部门,它的快捷和便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开始加入进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决定互联网是否进一步扩大应用的问题上,美国政府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处处长李欲晓透露,198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所有参与互联网研究和当时已连入互联网的机构讨论,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会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像现在人们所遇到的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问题在当时其实都有预见。不过,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还是决定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确立了自己对于互联网域名管理的特权。

  1998年10月,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ICANN,授权其管理全球13台域名根服务器,同时,全球通用顶级域名如“.com”、“.info”等的注册管理也由其负责。该组织成员最初多为美国人,后在各国争取下,成员国籍开始多样化。目前ICANN的董事会成员来自美国、巴西、保加利亚、德国、日本等众多国家。其中,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也是其董事会成员之一。

  尽管如此,实际的控制权却在美国政府手中,因为美国商务部在授权协议的备忘录中强调,其拥有随时对ICANN域名管理权的否决权。

  美国商务部曾经承诺,一旦ICANN满足一定条件,美国政府将放弃否决权,并把期限设定在2006年。但是2005年7月1日,美国商务部却宣布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其理由是互联网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而与此同时全球通信和商务对于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

  据了解,欧盟此前曾倡议将I鄄CANN总部设在日内瓦,但最终美国没有同意。此后,应对各方的呼声,2003年12月,在联合国组织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表示要分担部分互联网管辖权的提议。

  CNNIC新闻发言人刘志江介绍,这次峰会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成立一个工作小组,用一年时间完成相关调研,安南将根据调研从联合国的角度撰写一份最终报告,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发表。

  “2005年6月底,这个工作小组的建议已经提交给安南,这是美国政府在7月1日作出声明的直接原因。”刘志江认为,美国政府的声明实际上直接针对这些建议,美国希望在安南开始撰写最终报告前表达自己的强硬观点和立场,从而影响安南的最终报告。

  2005年11月,“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会议开幕前,众多业内人士都预计欧盟同美国将在这次峰会上就互联网归属权问题摊牌,然而最终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

  美国通过各种渠道的外交努力,使得欧盟没有在峰会上再次提出设立由各国政府参与的“合作模式”一起管理互联网的提议,互联网仍继续由ICANN管理。

  在各种外交努力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2005年11月7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写给正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英国外长杰克·斯特劳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赖斯措辞强硬地指出,美国政府把互联网管理权问题看得非常重要,并再次表明了美国政府继续支持由ICANN来管理和协调互联网的立场。

  这场争夺战无关于技术,只关乎政治。浦科软件的马先生向记者表示,技术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掌握了技术的人。在这场纷争中,表面上争夺的是域名管理权,实际上争夺的是基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信息安全自主权。  无解难题   如何摆脱美国网络霸权
  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会议召开的同时,美国国会以423票对0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政府明确表明美国控制互联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该决议案的发起者之一、美国加州共和党众议员约翰·杜立特指出,“美国发明了互联网,它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我们的纳税人为其提供了资金。联合国想拿走这个礼物以增加其权利的举动必须被阻止。”

  约翰·杜立特的这种言论在美国互联网上不乏支持者。部分美国网民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即认为美国在技术上有优势,而且也是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国家,因此把互联网交给美国管理是最为安全与高效的。

  也有一些网友发表了不同看法。一位名为N3td3v的网民这样写道:“与美国相比,我更信任联和国。因为这已经得到了证明,就是美国总是无法正当行事。”

  而另一位名为RobertS.的网友则反驳了互联网理应属于美国的言论,“互联网是你们的,但是如果只是美国使用,那么它就不会像今天这么成功。如今,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在美国以外,假如世界决定离开你们的互联网,你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那就意味着69%的用户你无法访问,而这将导致你所如此自豪的互联网的终结。”

  的确,如果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全部都联合起来,美国的域名管理特权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可能实现吗?

  “丢掉美国重新建立域名解析系统,首先有一个高昂的成本问题,”浦科软件的马先生对记者说,“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政治问题,我为什么要丢开美国与你联合呢?每个国家在作出这个决定前都是要考虑各自的国家利益的,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所有国家丢开美国彼此联合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IBM的吴先生则向记者表示,要想完全摆脱美国在域名管理上的控制权是比较困难的。假设中国想要完全摆脱美国控制,那就必须在国内建服务器来完成解析世界上所有域名的工作,这除了成本问题外,在技术上还有一个可操作性问题,即使是现在也只是在美国建立根服务器,具体某个域名还是到下一级的服务器上解析的。另外,就像中国想要网络安全,其他国家也想要,如果别的国家也都在国内建服务器解析世界上所有的域名,那就存在一个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

  他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如果美国坚持不放弃根服务器的监控权,短期内摆脱美国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国内的站点由国内的域名服务器来解析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3月1日以后,我国实施了新的互联网络域名体系,并且已经增加了多台解析服务器,现在,“.cn”域名下行政、科研及国防网站的域名解析已经不需要通过美国的根服务器,直接在国内服务器上就可以解析了。以后可以逐步增加,做到所有中国顶级域名“.cn”都由我国自设的服务器解析。

  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美国终止对中国域名的解析时,虽然国外的用户无法再连接到我国的网络,但是我国可以自己解决中国境内的解析问题,国内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正常联系。

  刘志江表示,去年下半年美国的强硬态度打破了其他国家对全球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幻想,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发展各自国家的安全体系会成为主流。

  事实上,越发达的国家,越注重本国顶级域名的发展,目前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德国和英国,其本国顶级域名注册量已分别达到800万和400万。

  目前,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亿,专家预测,3到5年内我国网民数量就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我国的互联网域名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管理的却只有109万个,其余150多万个都在由ICANN管理着。

  互联网信息安全,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还有很长。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域名解析:几秒钟背后的“战争”








签名